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11

(一)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1.担任云南省中药材专家工作组副组长,连续两年主持云南省十大名药评审。

2.提出的开展三七临床大数据研究被云南省政府采纳,写入201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3.为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提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三七产业健康发展》的调研报告,并专题到文山作《三七产业发展对策》大会报告,多数意见建议被文山州人民政府采纳。

4.帮助四川马边县、云南会泽县制定《马边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会泽县中药产业发展规划》。

(二)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

1.建立三七科学轮作制度,将轮作年限由15-20年缩短到3-5年。

2.解决三七地上部进入食品领域的难题,2017年4月在黄璐琦院士带领下,由昆明理工大学主持制定的2个标准发布,带来近50亿元市场前景。

(三)推动产业标准化

1. 2018、2019年,在黄璐琦院士、刘良院士等团队支持下,研究制定《中药材天麻药材》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云南省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共20余项,提升云南三七、天麻等道地药材标准化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 2019年4月16日,昆明站承办由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处主办的《云南省绿色农业标准工作调研座谈会》,崔秀明研究员作关于《建立云南绿色三七标准体系》等报告,促成云南省出台农业绿色标准体系制定相关规划。

(四)组建产业合作组织

牵头组建文山三七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围绕三七全产业链发展,以打造绿色三七品牌为举措,以建立绿色三七生产标准和技术体系为抓手,整合资源,采用共建、共享、共赢管理模式,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稳定有效的三七产品。崔秀明站长被聘请为联合社首席科学家,昆明扬野教授等核心成员被聘请为岗位专家。

(五)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推广

1.三七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成果推广:团队创建了“实时荧光PCR病原菌检测技术、土壤微生态调理技术、微生物重构技术、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等4大关键技术为核心的三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出了“阻断、调理、重构、综控”四位一体的组合治理技术。成功解决了三七连作障碍难题,将连作年限控制在5年以内,实现了“绿色生态、优质增效”。测产结果表明,该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产量提高30%以上,亩增加纯收益万元以上。开展了1.2万余亩的试验示范,对我国其他中药材品种的种植也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2.三七产地加工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研究成果推广:在三七产地加工方面,团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三七产地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3.发布三七药材质量安全评估报告:团队对三七药材中农药及重金属等有害元素残留进行检测并开展膳食风险评估,发布报告向社会告知三七药材质量总体是安全的,同时针对中药材中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控制提出建议。推广三七绿色栽培技术,选育抗病三七新品种,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施药新方法;规范产地加工,推广现代加工技术等。

(六)建立产业发展技术体系

系统开展三七规范化种植、产地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制定三七系列标准,解决三七资源保护、质量控制、产品开发等关键难题。

(七)助力产业发展

1.发明推广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技术,构建规范种植体系,使每亩单产达150公斤。

2.开展了三七产地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三七产地加工技术体系。其中,三七超细粉、熟三七粉、冻干三七饮片等新型饮片加工工艺、药效学、安全性等研究工作为新型饮片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与企业合作成功开发了三七提取物软胶囊等5个保健食品,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和市场占有率。

(八)开展深度开发及综合利用研究

对三七地上部分的花与茎叶深度开发,制定了中药材地方特色食品标准,拓展应用领域。团队率先制定了《干制三七花》和《干制三七茎叶》中药材地方特色食品标准。为三七茎叶、三七花进入食品生产领域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法律保障。

实现了三七专用遮阳网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200万亩,带动三七规范化种植10余万亩,项目近3年新增销售收入64亿元。

(九)培养专业人才

培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00余名,为三七研究领域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持。

(十)推动国际化发展

牵头制定《中医药——三七种子种苗》《中医药——三七药材》《中医药----天麻》等国际标准,推动了中国中药国际化进程。



版权所有:云南省三七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